国风·邶风·燕燕

国风·邶风·燕燕朗读

燕燕于飞,差池其羽。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瞻望弗及,泣涕如雨。

燕燕于飞,颉之颃之。之子于归,远于将之。瞻望弗及,伫立以泣。

燕燕于飞,下上其音。之子于归,远送于南。瞻望弗及,实劳我心。

仲氏任只,其心塞渊。终温且惠,淑慎其身。先君之思,以勖寡人。

译文

燕子飞翔天上,参差舒展翅膀。妹子今日远嫁,相送郊野路旁。瞻望不见人影,泪流纷如雨降。

燕子飞翔天上,身姿忽下忽上。妹子今日远嫁,相送不嫌路长。瞻望不见人影,伫立满面泪淌。

燕子飞翔天上,鸣音呢喃低昂。妹子今日远嫁,相送远去南方。瞻望不见人影,实在痛心悲伤。

二妹诚信稳当,思虑切实深长。温和而又恭顺,为人谨慎善良。常常想着父王,叮咛响我耳旁。

注释

燕燕:即燕子。

差(cī)池(chí)其羽:义同“参差”,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。

瞻:往前看;弗:不能。

颉(xié):上飞。颃(háng):下飞。

将(jiāng):送。

伫:久立等待。

仲: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。指二妹。任:信任。氏:姓氏。只:语助词。

塞(sè):诚实。渊:深厚。

 终…且…:既…又… ;惠:和顺。

淑:善良。慎:谨慎。

先君:已故的国君。

勖(xù):勉励。寡人:寡德之人,国君对自己的谦称。

参考资料:

1、《先秦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年12月版,第54-55页

国风·邶风·燕燕创作背景

  关于这首诗具体的创作背景,《毛诗序》记载是“《燕燕》,卫庄姜送归妾也。”,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地的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叶当前. 《诗经·邶风·燕燕》诗本事的纷争[J].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0,01:44-47.

  《燕燕》全诗四章,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,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。抒情深婉而语意沉痛,写人传神而敬意顿生。

  前三章开首以飞燕起兴:“燕燕于飞,差池其羽”,“颉之颃之”,“下上其音”。《朱子语类》赞曰:“譬如画工一般,直是写得他精神出。”阳春三月,群燕飞翔,蹁跹上下,呢喃鸣唱。然而,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“春燕试飞图”。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,来反衬同胞别离的愁苦哀伤。此所谓“譬如画工”又“写出精神”。接着点明事由:“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”父亲已去世,妹妹又要远嫁,同胞手足今日分离,此情此境,依依难别。“远于将之”、“远送于南”,相送一程又一程,更见离情别绪之黯然。然而,千里相送,总有一别。远嫁的妹妹终于遽然而去,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。这里诗歌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感人的情境:“瞻望弗及,泣涕如雨”,“伫立以泣”、“实劳我心”。先是登高瞻望,虽车马不见,却行尘时起;后是瞻望弗及,唯伫立以泣,伤心思念。真是兄妹情深,依依惜别,缠绵悱恻,鬼神可泣。这三章重章复唱,既易辞申意,又循序渐进,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;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,表现得深婉沉痛,不忍卒读。

  四章由虚而实,转写被送者。原来二妹非同一般,她思虑切实而深长,性情温和而恭顺,为人谨慎又善良,正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。她执手临别,还不忘赠言勉励:莫忘先王的嘱托,成为百姓的好国君。这一章写人,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。在写法上,先概括描述,再写人物语言;静中有动,形象鲜活。而四章在全篇的结构上也有讲究,前三章虚笔渲染惜别气氛,后一章实笔刻画被送对象,采用了同《召南·采苹》相似的倒装之法。

  《燕燕》之后,“瞻望弗及”和“伫立以泣”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,反复出现在历代送别诗中。“伫立以泣”的“泪”,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艺术意象之一。

相关作品

意气拿云忆昔年。当筵借箸画山川。功名欹枕看飞鸢。

草檄未成憎命达,酬恩何计受人怜。一龛云卧送华颠。

()

贤能摅逸志,振迹比蛟龙。云雨时方得,烟霄路自逢。

濯鳞沾帝泽,拥足脱尘踪。物外将轻矫,池中岂解容。

()

一丘封竹弟,万石齿金昆。收拾甲乙品,庄严可款门。

()

君去洞庭何处住,海门迢递接东瓯。湖田岁熟收粳稻,烟渚秋高弄钓舟。

漫说孔明无将略,早知若水是仙流。浮生万事何时尽,都把閒情付白鸥。

()

弱冠相知早,中年不见多。生涯在王事,客鬓各蹉跎。
良守初分岳,嘉声即润河。还从汉阙下,倾耳听中和。

()

大滩嶅嶅,小滩嘈嘈。

石芒荦荦容刀,崩洪斗落与石鏖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