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!
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
彼采艾兮!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!
采葛。先秦。佚名。 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!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!彼采艾兮!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!
那个采葛的姑娘,一天没有见到她,好像隔了三月啊!
那个采萧的姑娘,一天没有见到她,好像隔了三秋啊!
那个采艾的姑娘,一天没有见到她,好像隔了三年啊!
采:采集。葛:葛藤,一种蔓生植物,块根可食,茎可制纤维。
萧:植物名。蒿的一种,即艾蒿。有香气,古时用于祭祀。
三秋:三个秋季。通常一秋为一年,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。这里三秋长于三月,短于三年,义同三季,九个月。
艾:多年生草本植物,菊科,茎直生,白色,高四五尺。其叶子供药用,可制艾绒灸病。
岁:年。
参考资料:
1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47-148
2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44-145
关于此诗的背景,由于没有具体内容,旧说随意性很大,如《毛诗序》以为是“惧谗”,所谓“一日不见于君,忧惧于谗矣”;朱熹《诗集传》则斥为“淫奔”之诗,吴懋清《毛诗复古录》则以为采葛(萧、艾)比喻平时蓄养人才,姚际恒、方玉润、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。
参考资料:
1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147-148
2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144-145
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。采葛为织布,采萧为祭祀,采艾为治病。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。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,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(月、年)。说一天会像三个月,三个季节,甚至三年那样长,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。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,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,之深而已。
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,耳鬓相磨,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,所谓“乐哉新相知,忧哉生别离”,即使是短暂的分别,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,以至于难以忍耐。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,反复吟诵,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,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。第二章用“秋”而不用“春”“夏”“冬”来代表季节,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,秋风萧瑟,易生离别情绪,引发感慨之情,与全诗意境相吻合。
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,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,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,然而却能流传千古,后人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“一日三秋”的成语。关于此诗艺术感染力的奥妙,蒋立甫《风诗含蓄美论析》曾剖析说:“妙在语言悖理。”其意是说: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,三个月、三个季节、三个年头与“一日”等同,当是悖理的,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,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,一日之别,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、三秋、三岁,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,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、难分难舍的恋情。这一悖理的“心理时间”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,所以看似痴语、疯话,却能妙达离人心曲,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。
挽石应之提刑 其二。宋代。孙应时。 芹泮青灯夜,山亭皂盖春。重更双使节,总为两淮民。德意人人浃,工夫事事新。帝城车马外,才此寄经纶。
为陆子齐题杏林春燕图。明代。朱应登。 长安三月黄鹂飞,杏花如雪飘人衣。陆郎二十擅文誉,早向甘泉献赋归。琼林日高酒如乳,意气侵凌天尺五。中坐宾僚列上公,教坊细乐呈新谱。君家庆泽叶流根,父子相承更祖孙。蝉联七贵传三叶,儒雅风流在一门。鳷鹊楼前瑞烟起,朝回跃马鸣珂里。甲第还因主得名,都人尽指官为氏。君不见侍郎府前槐树生,中书省里盘石平。昭侯世擅江东美,更有平原入洛京。
喜亥白兄至都。清代。张问陶。 君至欣如我到家,剪灯絮絮问三巴。一年聚散悲身事,万里庭闱感岁华。何日乡居随父老,不堪旅食饱风沙。近来苦忆乡园乐,牛背斜眠嗅稻花。
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五 西涧清净退庵。宋代。朱熹。 凌兢度三峡,窈窕复一原。绝壁拥苍翠,奔流逝潺湲。闻昔避世人,寄此茅三间。壮节未云远,高风杳难攀。深寻得遗墟,缚屋临清湾。坐睨寒木杪,飞泉閟云关。兹游非昔游,累解身复闲。保此清净退,当歌不能谖。
答弟逢原。宋代。王氏。 无求子乐我何悲,且与儿曹并日饥。子道合人终不苟,有求虽欲可从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