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为文学人物名,《西厢记》中崔莺莺的侍女,促成了莺莺和张生的结合。后民间把红娘作为帮助别人完成美满姻缘的热心人的代称。现也常比喻为各方牵线搭桥、促成事情的人或组织。
英soubrette;
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人物。 唐•元稹 《会真记》谓 崔莺莺 有婢曰 红娘,张生 私为之礼,使通意于 莺莺,于是促成了 莺莺 和 张生 的结合。 元•王实甫 《西厢记》进一步突出了 红娘 在 崔 张 婚姻上的作用。后因以 红娘 为帮助别人完成美好姻缘的人的代称。亦泛指为各方牵合、促成好事的人。
引清•李渔 《合影楼》第一回:“緑波惯会做 红娘,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!”粤剧《搜书院》第四幕:“我似 张生 情义重,中间谁个是 红娘 ?”
柳青 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第十五章:“又没得 红娘 式的人物,帮助他们联络联络,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!”
曲名。
引唐•元稹 《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》:“《红娘》留醉打,觥使及醒差。”
自注:“舞引《红娘抛打》,曲名。”
唐•元稹 《狂醉》诗:“峴亭 今日颠狂醉,舞引《红娘》乱打人。”
即红娘子。参见“红娘子"class=primary href=/cidian/ci-1f9182237d>红娘子”。
引宋•韩琦 《凉榭池上二阙》诗:“行困老樗阴下坐,儿童争喜捨红娘。”
唐元稹所著传奇小说《莺莺传》中的人物。为崔莺莺婢女,从中撮合张生与莺莺的一段姻缘。后用为婢女的称呼,或称撮合男女的媒人。
引清·李渔《十二楼·合影楼·第一回》:「绿波惯会做红娘,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。」
红娘这个人物“成名”于元代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。北宋以后,这个故事广泛流传到了南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《莺莺传》和官本杂剧《莺莺六幺》。金代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《西厢记诸宫调》。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、张故事,特别是在《董西厢》的基础上的再创造。红娘这个人物在崔、张故事中以一个婢女的身份出现,在元稹的《莺莺传》中虽有其名,但并不十分重要,是一个平凡的女婢,从唐到宋的流传过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,自《董西厢》起,才对这个形象进行了成功的创造,使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。
为男女双方搭桥牵线、介绍恋爱对象的介绍者。古时有专门以介绍婚姻为职业的女性,即「三姑六婆」中的媒婆。